苗族杀鱼节
高寨苗族布依族乡群众喜过“杀鱼节”
苗族杀鱼节,是苗族同胞盛大而独特的节日,是一种集体捕鱼活动。
杀鱼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在黔南州福泉县的仙桥乡与贵阳市开阳县的高寨乡交界的清水江河段进行。
据《开阳县民族志》记载:“苗族渔猎节是贵州省中南部开阳、贵定、龙里、福泉四县川黔滇方言(西部)洛泊河次方言苗族独特的盛大节日,即每年举行三次有上万人参加的大规模集体扑鱼活动,带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制度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气息。但是,原始社会……其唯一目的是为了求生存,今天,历史已赋予洛泊河次方言苗族渔猎节活动截然不同的含义。即它不是求食物、求生存,而是求欢乐,求爱情,求团结,比勇敢,比智慧。就其活动方式讲,它又是一个气势磅礴的群众民间体育活动,与马拉松赛相比,简直毫不逊色……”
活动首先要推举“渔头”——领头人。渔头一般从挨近水域的开阳县高寨乡的平寨及福泉县仙桥乡江边两个村寨中有威望的中老年人中推举产生。
渔猎日期也很有讲究。虽名为“杀鱼节”,但它不像其他节日那样固定在初一或十五,而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那时气温、水温逐渐升高,河鱼开始群游受精产卵。具体“猎渔”日期按“十二属相”来推算。一般逢“鸡、虎、猪”等属相才进行。
杀鱼时,要先用一种野生植物叶——化香叶捣烂抛入河中,此种树叶汁具有一定苦、涩、辣味,起到刺激鱼眼和瞬间麻醉作用,但水过鱼活,对水生动物并无毁灭性破坏。所以,杀鱼日的头天晚上,四县苗乡户户无闲人。男子汉们修整钢叉,舂化香叶,煮米酒;阿妈和姑娘们则推豆腐,烧腊肉,做肉面,蒸糯米饭,准备第二天的“亚米”(鱼饭)。
杀鱼活动场面壮观而热烈。四县苗乡一举出动。中午时分,肩扛钢叉,身挂药包的男子,身穿盛装,肩挑“亚米”、米酒的阿妈和姑娘们,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清水江两岸。“杀鱼”和放药组的人,最早来到江边的各条路口,他们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个该带药的人是否都带了,并指挥他们把药堆放到指定地点。
大约中午两点来钟,数以万计的人已在沿江两岸,汇集成两道各约二公里长的人墙,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就连江心的每个石堡上都站满了人。人们个个手持钢叉,威风凛凛,严阵以待。
“渔头”见阵势已够,便逆水飞舟,来到上游堆药地点,指挥守药人将药分发下去。然后抓起一坨药,站到高处,高举双手,示意各就各位,然后“呜呼”一声,将药抛入江中,说时迟,那时快,其它人也一起将药投入江中。霎时,江水变成了黑黄色,“黑龙”奔腾而下,下游扬起万把钢叉,寒光闪闪,瞄准江面,一见有鱼冒头,便“咔嚓、咔嚓”杀起来。
一时间,沿江两岸,喊声四起,“噜哇!”“吓碴!”“停呀!”(到啦!鱼多得很!快杀!)只见人头攒动,飞叉如流。每当有人杀到一条鱼,就激起两岸一阵阵的欢呼声。“黑龙”奔到哪里,人们就杀到哪里,逢岩爬岩,逢坎跳坎,逢水涉水,人群个个生龙活虎,欢笑声震撼山谷,犹如一支威武雄壮的歌。
黄昏时分,不管杀到鱼没杀到鱼的人,都兴高采烈的来到渔猎河段终端的沙坪、草坝上。有一家人围在一起的,也有几家人围在一起的,欢天喜地吃团圆饭。这是一次难得的快乐野餐。大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并高唱着山歌,年长者还会互相碰杯,猜拳行令。
老年人的猜拳行令声还在山涧回荡,年青人早已悄悄离席,展开了杀叉比武活动。江两岸各为一方,先是一方将钢叉投入河中进行“挑衅”,另一方伺机投叉将对方的叉杆杀中,夺回来,或者把对方的叉杀断。那一方中了叉杆,姑娘们就欢呼、跳跃。当两岸几把、几十把叉都“厮杀”在一起的时候,两岸姑娘都同时鼓掌,欢呼、笑啊、跳啊……洋溢着无比的欢乐与激情。
通过这样机智、灵活的比武,姑娘和小伙子们还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杀叉比武过后,他们一双双、一对对隐入夜幕,藏入丛林,播撒爱情。
杀鱼活动的壮观场面,中央电视台七台曾经给予过专题报道。不过,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清水江上游修建水电站,水流越来越来小,杀鱼活动已基本没有开展,不久的将来,可能会灭迹。但作为民俗活动,把它记录下来,对我们了解、掌握、研究、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应该还是有所裨益的。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